越王者旨于赐剑

杨柳

在寿县博物馆古代兵器藏品中,有一件镇馆之宝越王者旨于赐剑。这把距今两千多年的宝剑,出土于寿县西门外一座战国早期蔡国贵族墓葬。剑身通长54.5厘米,宽3.5至4.6厘米,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合成。喇叭状剑首,柄上有两道凸箍,上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剑格两面,都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白色双勾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越)王(越),者旨于赐。虽然历经几千年,依然寒光湛湛,锋利无比,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当年持剑者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景中。1955年11月,浙江省博物馆在香港国际拍卖中心购得一柄战国时期越王者旨于赐剑,和该馆所藏的这把宝剑完全一致。

者旨于赐,是越王勾践之子鼫(shí)与,古越语的缓读音为者旨于赐,联读为鼫与,公元前464年至前459年在位。剑的铭文称越王,应该是鼫与在位期间铸造,至今已有2460余年。

春秋战国之交的寿县,称为寿春,属州来国管辖。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后,这里成为吴国季札的封邑,不久,蔡国又将都城迁到这里。这一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战争频繁。为报杀父之仇,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94年大举攻打越国,大败越军后攻入越国境内,越王勾践求和,率余下军民向吴国朝贡。吴胜越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93年与楚国反目的蔡国,为求得吴国保护,请求迁都到州来。于是州来成了蔡国的后期都城,吴国成了蔡国的靠山。然而,时刻不忘亡国之恨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在20年后反戈一击,灭了吴国,又发兵北上,与齐、晋诸侯在徐州会盟,一时间,越兵横行于江淮东。失去靠山的蔡国步履维艰,只能再投靠越国。

公元前473年,蔡声侯产即位,他与越王鼫与是同代人,积极促进两国关系和好;尤其是越王鼫与即位后,两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这件越王者旨于赐剑及寿县地区出土大量越国兵器,正是越、蔡两国关系在声侯产和越王鼫与一代密切交往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印证了文献中记载的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这段历史。

春秋战国在历史上是诸侯混战的特殊历史时期,也促使我国青铜兵器得到长足发展。在吴、越地区涌现了像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高手,使吴、越兵器成为当时市场抢手货,被世人视为珍宝。这一点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史料中常把吴越之剑说成是地气所然,只有吴越本地的特殊地气和吴越本地所产的金锡之材,才能成就吴越特有的宝剑;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说到: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子巧,形象总结了得到再多宝剑也不如掌握越国铸剑技术,把越王剑的珍贵之处归结在铸剑技艺的高超。目前国内已经发表的文献中记载的越王剑不过数柄。这柄越王剑,历经两千余年沧桑,丝毫不减当年锐气,正如三国曹丕在诗中所赞: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越王剑以其精湛而又独到的铸造工艺,在我国古代兵器中独占鳌头。